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版图上,南通与常州作为江苏省内两座重要的地级市,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。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: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、GDP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二十的南通,其网络讨论热度、媒体曝光量及公众关注度(俗称“流量”),却时常不及经济总量相对较小、甚至在江苏省内排名靠后的常州。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历史积淀、产业特征、区位条件、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塑造等多重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看,常州拥有逾三千年的建城史,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历史名人辈出,从春秋时期的季札到近代的“常州三杰”,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连续性。同时,常州通过中华恐龙园、春秋淹城等现代文旅IP成功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,形成了强大的话题吸引力。反观南通,虽素有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的美誉,张謇留下的实业与教育遗产丰厚,但这类历史叙事相对更偏重实业与教育,在大众传播尤其是短视频时代,其故事性的通俗程度和娱乐转化潜力稍逊一筹。
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城市的“曝光属性”。常州制造业基础雄厚,近年来更是以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,理想、比亚迪等龙头车企入驻,使得“新能源之都”成为常州最闪亮的名片。这类产业与普通民众生活关联度高,科技感强,极易引发讨论和关注。南通则长期以建筑业、纺织业、船舶海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,虽然实力不俗,甚至被誉为“建筑之乡”,但这些产业距离日常消费端较远,缺乏易于被大众感知和讨论的“网红”特质。
区位条件与交通格局亦是关键。常州地处沪宁线中轴,位于南京与上海之间,是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之一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易融入区域主流经济圈和信息圈,人员往来频繁,信息流动迅速,天然具备更高的“流量基数”。南通尽管拥有广阔的滨江临海优势,且近年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、北沿江高铁的开通,已极大缩短了与上海苏南的时空距离,但长期形成的“交通末梢”印象仍需时间扭转,其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“能见度”相对仍处于提升阶段。
在城市营销与形象塑造上,两市的策略和效果存在差距。常州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,善于策划和推广大型节庆活动、体育赛事(如中国羽毛球公开赛),并成功打造了“常州,教我如何不想她”等深入人心的城市宣传口号,主动制造话题的能力突出。南通的城市宣传则相对更偏重实体经济成就和战略定位(如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),虽扎实稳健,但在吸引眼球、引爆社交媒体话题方面略显保守,未能完全将其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公众层面的流行影响力。
最后,必须清醒认识到,“流量”不等同于综合实力或发展质量。南通经济总量(GDP)、工业产值、港口吞吐量等硬指标仍显著领先,其在制造业升级、跨江融合等方面的潜力巨大。而常州的高流量,是其产业转型成功、城市营销得法等多种优势的正向反馈。两者的发展路径和阶段不同,衡量的尺度也应多元。
总结而言,南通“流量”暂不及常州,是历史文化的传播难度、产业特性的公众感知度、区位交通的既有格局以及城市营销策略差异共同造就的。这既提醒城市管理者在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,需提升现代化传播能力,善用新媒介讲好城市故事;也启示观察者,应超越“流量”表象,更深入地关注每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独特价值和坚实步伐。